暑期“熊孩子”频繁出没,家长到底管不管得了
“我们家长还成立了一个小的俱乐部,所有到这个篮球架来玩球的,都拉到一个微信群,大家约法三章,强调不能扰民。”老王说,在扰民事件妥善解决后,篮球架也换了新,而且各位家长都达成共识,给孩子购买意外保险,避免运动伤害后不必要的纠纷。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熊孩子吵闹引发的争议甚至冲突,广泛存在于各类公共场合。高铁上,孩子吵闹,家长吵架;电影院,孩子吵闹,家长不理;小区里,孩子吵闹,家长不睬。
小区:孩子打球扰民,有解决之道
在通州区某小区,记者看到了妥善处理打球扰民问题的案例,这或许能给一系列熊孩子吵闹事件一些启示。
地铁:孩子打闹,家长闭目养神
交通运输部2020年4月1日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指出:乘客不得大声喧哗、吵闹,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
调查当天,全市降雨,但在地铁内,记者看到了穿着鞋、盘着腿、踩在座位上的孩子。孩子倒是不吵不闹,很乖巧地依偎在母亲身边。但是考虑到当天的雨情,地铁里的宣传广播,一直在提醒乘客,路面湿滑。孩子穿鞋踩座位的行为多少会对后续乘客造成影响。
8月18日,记者在北京多条地铁线调查,发现熊孩子的踪迹依然很容易就能找到。
热搜视频里的熊孩子,是在高铁里吵闹。从2020年12月24日开始,铁路部门在京沪高铁、成渝高铁的部分车次试点“静音车厢”服务。由此可见,很多乘客对旅途环境的安静舒适有期盼。
“暑期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某影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亲子类电影,如动画片,孩子们喜欢看。虽然放映厅内有时候也会闹哄哄,但孩子们能坐在座位上,把影片完整地,从头到尾看完。家长,只需陪伴即可。
她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观影的熊孩子并不是一直都是熊孩子。“我观察过一些包场电影的秩序,同样是孩子,在老师带领下看电影和家长带着看电影,状态截然不同。大家也都清楚,现在几个孩子会怕家长?但是,基本上都怕老师。”她看到,在包场时,虽然观看的不是儿童题材影片,但现场秩序井然,没有喧闹,“甚至连去洗手间,孩子都要举手先告诉老师。”
今年7月,本报就报道,在丰台区某小区,因居民担心扰民,而导致新建篮球场停工的新闻。该小区居民其实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打篮球扰民,一派认为小区需要体育设施。但最终的结局是篮球场建设计划被取消。
负责看管这俩孩子的老人,多数时间在闭目养神,看得出来,有些疲惫。倒是坐在他们对面、那个看着大孩子的老人,时不时提醒打闹的孩子,不要喧哗。记者陪着这一家人,坐了约有5站地,期间两个小孩的打闹行为,没有中断过。
按照操作流程,有观众反映情况,影院会第一时间实施干预。但大多数情况下,干预效果不佳。“家长不管的话,说实话,我们工作人员能有什么办法?最多只能安抚被打扰观众的情绪。”他透露,有时候孩子闹,家长不管,其他观众要管,那就更乱了,“最后就是家长也吵起来。”但是,也有家长会很配合地把孩子带走,提前结束观影。
但是,北京地铁里,熊孩子吵闹的事情,屡见不鲜。“熊孩子拉吊环荡秋千”、“熊孩子对奶奶大喊大叫”、“熊孩子踩座位玩耍”……这些还仅是发生在《办法》发布之后的短短两年间。
如果是多个孩子一起乘坐地铁,那更容易发生打闹。一对穿着同款衣服的孩子,在座位上不停地打闹。身边的家长,站着看手机,对孩子的打闹熟视无睹。一直到目的地,这一家三人下车,俩孩子才停止打闹。
在另一条地铁线上,能清楚地听到,宣传广播在反复强调,地铁里禁止手机外放声音。但一个家长,一直用手机,给孩子观看外放视频。地铁在摇晃,家长的手、手机、孩子的视线,一直跟着摇晃。
广安门电影院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家长带着孩子来买票,看什么电影,是他们的自由。影城卖票,就要做好服务。我们在售票环节,就会善意提醒,有些电影不适合孩子观看,音响效果太爆炸、场面太血腥等等。”她对现在家长自己想看电影的需求表示理解,“家长都不容易,想独自抽身看场电影基本无法实现。但带着孩子,还是尽量少选择容易刺激到孩子感官的电影。”她说,如果家长对提醒置若罔闻,也只能在出现熊孩子闹腾之后,及时干预,“没什么好办法,以劝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