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快收藏,教会孩子这三个好习惯,有效帮助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投资,孩子们要在真正成人后才有足够的能力,去为社会创造自己但价值。在此之前,检验孩子们学习成效相对客观的标准,或许通俗意义上的学习成绩。
不少孩子总是藏起卷子、不看错题,以逃避的姿态去面对自己学习成绩上的缺陷。家长们也往往难以对付这种情况,只能空喊口号,“你接下来要记得好好学习啊!”
虽然孩子们性格各异,都有着自己的特长与短板,在学习上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状态。但有这样三个好习惯,能够适用于每一个正在学习上兢兢业业的孩子们,去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越聪明的孩子越爱提问
家长们是否总有这样一个固执的认识,孩子对知识越不掌握,他不知道的越多,就有更多的问题?但现实却显得很诡异,往往是对知识掌控得更好的孩子,一直坚持不懈地提出问题,仿佛一直问不够似的。
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多人就把因果关系弄颠倒了。
这些聪明的孩子也不是生来就知道所有知识的,他们恰恰是因为热衷于提问,所以他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理解力,并且乐于去挖掘更多的细节,发出新的提问。
而那些平日里有些被看低的孩子,却总是活在“有些笨”这样的评论里,变得羞于启齿,不想让别人再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在智商、学习能力上不一定落后。
因此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习惯就是,给孩子不断提问的权利,甚至做家长的还应该劳心多给孩子设问,让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是有问题去引导他们加深思考与记忆的。
就像孔老夫子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应该“不耻下问”,无论自己问的问题有多基础,无论老师是否会觉得你上课没听,无论旁人怎么看到爱提问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应该养成一个问清楚是为了自己心安的学习观念。
不要因为觉得提问有阻力,觉得80%理解了就保持模糊的态度。
在教育里,每个孩子都值得一次次提问的机会,去做到让自己能够持久性地享受到完整知识的福利,孩子自己要争取,家长更要帮助保障孩子去询问的权利。
因为孩子离学业有成之间,就是间隔着一个又一个提问的缝隙。当填补到接近完美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又怎么会低呢?
复述是最好的理解记忆方法
许多课堂上,老师们为了节约时间,往往会密集地输出知识点,孩子们也只能自顾自地摘抄笔记,在课堂上很难做到反复的强调与温习。
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温习习惯,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于一个知识点理解和记忆的程度有多深。
复述就是最好的理解记忆方法。
它要求每个孩子要罗列好当天主要的知识点,并且用自己的话去类比或者举例说明,以此帮助自己建立起一个场面感或者熟悉的知识链接,进一步去做到对概念和核心规律的掌握。
比方说孩子上物理课学习静摩擦力,老师说的版本可能就是力学上,有没有静摩擦力要根据物体的运动趋势判断。但孩子们复述时,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表达为“如果这个静摩擦力不见了,这个物体就可能往一个方向溜走了”,脑海里随即浮现出一个小滑块运动的画面。有了这样的一个记忆场景,下次做到受力分析时,孩子肯定就难以漏掉静摩擦力的分析了。
很多时候,孩子的这个习惯很容易被孩子轻易放弃,因为需要复盘的知识多了之后,孩子自然会产生惰性。此时家长们一定要做好监督员的作用,去当他们复述时的交流者。你也无需太多了解具体的知识是什么,可以根据孩子的表述去听听看能不能理解清楚一个知识点。
如果孩子的表述存在相对大的偏差感的话,就可以建议孩子再对照下课本内容,或者主动去请教老师。
只有这样不断地复述、查漏、再次补充复述,孩子们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容吃透了、嚼碎了、消化了,成为自己知识体系里的一部分,成绩提高自然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错题永远比对题重要
陪孩子写过作业或者仔细看过孩子考卷的家长朋友们可能心里都有数,自家孩子成绩上不去,一部分一错再错的错题,得担一部分责任。有时候甚至把做过的类似题目纠正了,孩子就能从平平无奇变成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