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这两个方面“节俭”,其实是在拖累孩子
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许多家长重视教育的这一方面。但是,如果父母对节俭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就会拖累孩子。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的帖子说他特别喜欢买买买,有时候我囤了很多一模一样的东西,尤其是双十一和双十二的时候,很难控制他们的购物欲望。 .
有网友表示,他家不缺钱,但他爸妈都教自己能少花钱就少花钱,家里条件不好等等。
所以当我花钱的时候,我为父母感到非常难过,每次向父母要钱时都会感到内疚。
后来长大了,才发现家里条件不错,也能挣钱,物质欲望也极度膨胀了。上大学仅两年,我就花了近 30 万在购物上。
现在我意识到这种行为很糟糕,但我无法控制自己。在评论区,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有类似经历,感到很心疼。他们甚至去看心理医生。
父母教育孩子勤俭节约本身,但一定要注意方法,否则会害了孩子。
特别是现在经济环境和以往不同了,家长的节俭教育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要让孩子一辈子被节俭的错误观念束缚。
老是说家里条件差
孩子喜欢比较自己,比如比较自己的父母等等,所以不注意,孩子就会形成比较的风格。
为了不让孩子过分比较,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说“我们家条件差”“我们家不比别人好”。
孩子们说这话的时候并不知道他们的父母想要节俭。他们真的会觉得家里条件不好,在同学面前容易产生自卑感。
在孩子面前太小气了
每次带孩子出门,家长都担心孩子乱拿东西。许多父母在面对他们的要求时会拒绝购买新玩具和衣服。
即使是一些相对合理的开支,比如学校购买的物品,也有一些家长喜欢对孩子说几句,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过分小气。
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需要勇气。父母总是小气,孩子以后也不敢提出这样的要求。他们自然会认为家里经济条件差,给父母添了负担。
孩子的金钱观稍差,确实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但是,父母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眼光和格局。所以,当父母进入这样的“节俭误区”,孩子的成长和性格都会受到影响。
缺乏自信
从小被灌输??“家境贫寒”、“不能花钱”的孩子,早就在心里埋下了自卑的“种子”,总觉得家人和自己必须在各个方面。矮人的一部分。
比如有网友说,从小父母就告诉他们家境贫寒,以至于现在在麦当劳等快餐店点菜时都紧张,甚至不敢进门。看高档商店。
形成补偿心理
童年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他们的童年,而我们长大后所做的许多事情实际上都是在实现我们童年的梦想。
小时候,我在物质上比较压抑。长大后,我会养成补偿心理。再多花多少钱买东西,总觉得不够。
之前有报道说一位女士的屋子里摆满了各种玩偶,她几乎爱不释手,忍不住想买。
原来她小时候很喜欢洋娃娃,但她的父母一直认为这是浪费钱。终于,她攒够了钱,买了个娃娃,但还是被父母责怪了。
所以长大后她会很疯狂,总想把小时候没有得到的东西翻倍。
形成“穷人思维”
有些人明明不需要钱,却总喜欢小资廉价。他们也很吝啬和严厉。这样的人实际上形成了“贫思”。
贫困对人最大的伤害可能不是物质上的贫困,而是短视和思想上的贫乏。
比如,即使孩子在农村过得好,父母也未必会支持孩子上学,因为现在上班挣钱快,但上学还是要花钱几年下来,这纯粹是“亏本生意”。
形成这种思维后,孩子总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不愿意为自己投资。容易错失良机,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节俭的初衷不是随意花钱,也不是在满足了各种支出需要之后放纵物质欲望,而不是像苦行僧那样努力减少各种开支。
而且,家庭条件的好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横向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毕竟,总有更富裕的家庭,只要他们的小家庭越来越好。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
您如何看待节俭和比较这个话题?你是如何教育你的孩子节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