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阶段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必知!
好多孩子上幼儿园进入了集体小社会后,慢慢就会显示出一些社交问题,比如:
在家能唱爱跳,出门却害羞不敢打招呼。 一群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就他躲在角落自己玩。 宝宝和别的小朋友玩经常抢玩具,抢不过就哭,还会打人。
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有很多人说“不要帮孩子社交,让孩子自己做主”,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但又不完全赞同。
这是因为,我理解的“帮”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孩子处于社交无助时,大人出手帮忙解围,最终是让孩子自己解决的。 一种是大人通过自己的判断,替孩子决定,让孩子照着决定去做的。
很明显,第一种“帮”更有实际意义。所以我们要结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帮孩子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影响孩子社交能力的因素
孩子被保护的太好
多数胆小、不敢见生人的孩子,都是因为孩子被保护得太好了。尤其是隔代抚养的孩子。
老一辈的人生怕孩子磕到碰到,就很少带孩子外出,也就缺少了和其他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孩子的社交能力自然就没有了。
另外,过度保护、包办代替还会造成孩子各项能力的缺失,比如因为担心地上脏而不让孩子爬,孩子的双侧协调能力、前庭功能等就得不到锻炼,从而产生感统失调。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有些家长对孩子比较溺爱或过分关心,总是迁就孩子,什么事都替他们想好、做好,这就容易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于是在与同伴交往中,孩子就会表现出霸道、自私、任性等行为,不懂谦让、分享,缺乏协作精神,导致孩子受到排挤或冷落。
父母的性格影响
如果父母都不喜欢交际或是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自私、抱怨、蛮横的社交心理,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的是非意识和判断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在与人交往时会不加分辨地模仿家长的行为方式。
培养孩子5个基本社交能力
之前我们说过,孩子的社交发展是有一般的阶段性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适当给孩子进行指导,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社交。
0-1岁(闲暇游戏):基本交流,简单互动
1岁之前,孩子还不会真正意义上的“玩”,他可能只是静静的自己摆弄玩具,或者没有目的地随意挥动手脚。
父母可以跟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和孩子互相传递玩具啊,跟他咿咿呀呀地说话之类的,为孩子语言发展奠定基础。
1-2.5岁(独立游戏):自我为中心,尊重孩子的行为
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他们觉得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他们无法站在别人的视角思考,更无法理解分享的意义。
所以,虽然这个阶段,宝宝与其他的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并不多,但是让宝宝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还是很重要的。
但家长要注意,一定要尊重孩子,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不用过分强调分享,要给他们不愿意分享的权利。
2-3岁(旁观者游戏):看着别人玩,家长多沟通
这时你会发现孩子经常默默地在一旁看着其他小朋友玩耍。家长不必紧张,也不必过分干预,而是让孩子安静地观察同伴就好。
另外,家长可以给孩子多讲一些绘本,或者跟孩子玩情景模拟类的游戏,让孩子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怎么玩,玩的过程中可以跟同伴说什么样的话。
通过这种联系来锻炼孩子的表达和思维,让他开始理解规则、秩序、分享、合作的意义。
2-4岁(平行游戏):互不打扰,复杂社交的起点
这个阶段还会表现出,两个孩子虽然在一张桌子上,玩着类似的玩具,可是互相完全没有交流或者互动。
看上去他俩没有任何互动,其实他们都在默默地关注对方。所以家长不用惊讶和着急,他们即将开始更为复杂的社交行为。
3-4岁(联系游戏阶段):与人互动,但会有分歧
这个阶段你会发现,明明是一模一样的玩具,孩子总喜欢要别人手上的。其实,他的目的并不是玩具,而是希望与那个玩玩具的人有更多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