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满足孩子的要求,背后隐藏着家长的“懒惰
最近在和同事聊天的时候,讨论到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大家都开始愁眉不展。
之后同事小艾就开始为了自己女儿的事情抱怨起来,原来小艾的老公非常崇尚放养式教育,认为只有让孩子自由的成长,才能发挥孩子的最大潜能。
刚开始小艾也很同意,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小艾发现女儿的成绩明显下滑,而且很多事情都不按照计划来,随意到让她无可奈何。
其他同事都在旁边跟她讲,孩子不能太自由,还是要管着才能各方面稳定发展。
紧接着小艾讲到昨天遇到的一件事更是难掩气愤,原来是那天孩子正好回家,本来老师布置的预习数学。
回到家后孩子却吵吵太累了,跟父母撒娇要看动画片,之后小艾再叫孩子去预习的时候,却被老公一句
“没关系,宝宝你去看动画片吧”
全都前功尽弃了。
小艾夫妇两为此还争论了一番,最后却被对方一句
“快乐的童年你能赔给她吗”
惨败。
其实,孩子的成长确实需要快乐的时光,但快乐并不等于放纵。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确实越来越多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绩,以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降低,几乎都以孩子快乐为主,这无可厚非。
毕竟孩子开心了,父母也才能更有成就感更幸福,但是快乐其实是以一定的约束为基础的。
01家长满足孩子的要求,背后隐藏着家长的“懒惰”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不需要为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去发愁,因此孩子的要求家长能满足的尽量都不会拒绝。
但是在满足的过程中,有些孩子的要求,却是对他们没什么好处的,而且有些要求里都隐藏了家长的“懒惰”。
很多父母会觉得自己工作特别忙,为了适应高强度的工作,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不断在努力。这也导致很多父母与孩子缺少沟通,甚至有些父母可能连孩子最喜欢吃的一道菜都说不出来。
当孩子的关爱未得到满足时,就开始从其他方面去寻求心理的安慰。
相对的,父母可能由于觉得除了陪伴,其他条件更省心省力,就很轻易的满足了孩子的这些要求,而没有考虑孩子实际的需要。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需要关爱和关注,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朋友”。当出现各种喜怒哀乐后,孩子第一时间愿意分享的就是父母了。
如果你发现孩子开始不愿意和你主动沟通,或者和你莫名有一种陌生感,就要反省一下是否最近对孩子的关心不够。
小编曾经在路上见过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吵架,孩子的爸爸在那生气的教训孩子:
“你想要什么我都给你买了,为什么你还不听话!”
孩子在那边一脸不屑的看着旁边小声嘀咕:
“又不是我让你买的,再说你知道我喜欢什么么?”
家长通常会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这难道不是爱吗?”
但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既然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生活更好,那以孩子为出发点来看,可能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这些。
因为其实,物质都是爱的附属品,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亲子关系这块“锦”都没织好,添再多的花都没什么用处。
02造成父母“惰性”的因素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不可否认的,之所以出现教育“懒惰”,可能是很多种原因造成的。
教育理念不足
不少家长可能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不太清楚如何才能给到孩子所需的教育,也不清楚如何教育,才能让孩子成长更快乐更健康,因此在出现这样的“机会”后,就会愿意通过其他方式满足,来减少内心的自责感。
缺乏沟通
与孩子沟通不足,就可能会让很多家长陷入
“自我感动式”
教育中,处于这样的教育方式中,家长就会发现孩子对于父母的付出感觉理所应当,或者根本没有感恩心疼父母的心理。因此经常和孩子沟通,才能更好理解孩子的想法,亲子关系也才能更亲密。
03家长的“懒惰”会带来哪些危害?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的行为也反映出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行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如果想要孩子做到自己的要求,父母就要以身作则。
如果对待一件事,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孩子的要求不同,孩子内心就会不信服,对这件事的做法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