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要失信于孩子,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后
人们可以用当下发生的种种,来预判未来的的可能性,以便提前做好应对措施。这样的预判得益于过去的经验结论,来推断事情的未来的走向。若现实与预判吻合,人们就要强化原来的行为。相反,就会调整习惯性的行为。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这个规律变成了现实。实验人员准备了两个容器,让动物看到它们喜欢的食物被放进其中一个容器中,随后,它们的视线被遮住,让动物进行选择。结果发现,动物习惯性地选择有食物的容器,将食物取出来。
第二组实验开始了,实验人员同样当着动物的面放入它们爱吃的食物,随后又遮住动物的视线,动物爱吃的食物被悄悄换成不爱吃的食物,让动物进行选择,结果发现,动物取到不爱吃的食物后,感到非常惊讶,并拒绝食用,开始四处找寻爱吃的食物。寻找无果后,动物显得很烦躁,冲实验人员狂叫。
通过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动物与人类的表现,不会被其行为造成的结果所影响。如果自己的预判结果没有达成,可让原有的行为水准下降,称之为预期效应。就如同上面实验的结果,动物取食物时,它的内心是有预期结果的,那就是能取到爱吃的食物,当现实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时,就会表现出波动情绪。
实际生活中,预期效应对人们的启发表明,对他人的赏罚,若无法参照先前的规则产出结果,会由于未达成他人的心理预判结果,而让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下降。
父母家庭教育早知道
生活中,下面这些话你一定不会陌生:
爸爸对孩子许下承诺,只要你考满分,爸爸暑假带你去海边旅行。可当孩子拿到满分的试卷递给爸爸时,他连看都没有看一眼,先放那里吧,爸爸现在很忙,等有空了再带你去吧。爸爸的承诺在一次又一次的推脱中化为泡影,孩子的心理预期也在一次又一次“欺骗”中被磨灭。
类似的案例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父母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下次再补回来就不成了,可对于孩子而言,小小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受此伤害。
孩子与家长的约定,让孩子心中产生了预期心理,若不能达成预判的结果,就会削弱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让后面的约定的效果大打折扣。倘若父母言行一致,父母说过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孩子当作人生信条。
可能有的家长还在疑惑,“我家孩子怎么不听我的话?”、“我家宝宝太叛逆!”、“我家孩子太难管了?”等,父母就要反思,是不是有轻易向孩子许诺的习惯,但是放出去的话,却没有结果,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耐心和信任。父母感觉不起眼的一句话,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
因此,现今的社会风气不是太好,有一些人被列为老赖,有些人被列为失信者名单,更有一些人把身边的朋友骗了一遍。家长要让孩子无忧成长,首先要做到对孩子负责,言之必行,行之必果。避免孩子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通过你的用心教养,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诚信、正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