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们如何做家长?于丹教授与您一起重新认
央广网北京11月2日消息 疫情、网课、渣娃家长应该怎么做,你把孩子当闺蜜孩子跟你藏秘密,如何跟孩子建立高质量的沟通关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还是管出来,孩子怎么变成我们家庭生活中最熟的陌生人?这些困扰无数家庭的棘手问题我们给您锦囊妙计。
10月3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主办的“新时期家庭教育的挑战与机遇”论坛,整合多学科的交叉资源,通过线上直播的新动作,呈现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家庭教育的“亲子秘籍”,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观看流量突破百万。本次直播由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知名教育学、心理学的领域大咖,以及幼、小、中名园名校的掌门人们共同打开话题。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淼,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丁大伟出席论坛并致辞。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主持本次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主持论坛(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2020,我们如何做家长?于丹教授给你通关秘籍
直播期间,于丹教授重磅发布《新时期家长的角色意识培养与亲子互动能力提升》报告,科学揭示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小神兽”与父母们的甜与酸。新冠疫情爆发后,久不开学的“小神兽”与父母之间的家庭问题第一时间引起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团队的敏锐捕捉。研究团队迅速就疫情期间家庭生活习惯、家庭教育情况、亲子关系问题等开展了在线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数量份,从家庭互动模式、家庭媒介素养、家庭时间秩序、劳动习惯养成四个版块探讨了疫情期间暴露了哪些家庭教育问题。
你和孩子真的可以平等对话么?
在家庭互动模式方面,在场的“缺席”是普遍的家庭问题。疫情期间,父母虽居家但有效陪伴不足或互动方式有误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调查数据来看,近半家庭的日常沟通中孩子观点得不到充分表达。关于疫情的各类信息,亲子之间大多是父母向孩子的单向输入,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社交媒体的使用大于家庭成员的交流。亲子阅读行为是了解真相,建立信任,有效沟通形成的重要途径,但就调查显示,我们的家庭普遍缺乏亲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在阅读内容上家长缺乏对有效阅读材料搜索的能力。
于丹教授发布《新时期家长的角色意识培养与亲子互动能力提升》报告(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信息疫情”带来家庭次生焦虑
在家庭媒介素养方面,“信息疫情”带来了一场家庭式的集体焦虑。疫情期间,社交媒体的信息流动让所有人都处在了共振和共情的情绪中,人们的感受比平时更强烈,一些伪命题、伪信息给家庭带来此起彼伏的精神焦虑。调查发现,家长与孩子讨论疫情防护的内容过于集中,轻视了由疫情延伸出来的公德教育、社会责任、理性视野等,如何判断海量信息的真伪,平抚焦虑、恐慌、忧虑等情绪,帮助孩子建立生命坐标和公民意识成为新的挑战。
建立家庭时间行动表:自律-自尊-自由
在家庭时间秩序方面,疫情“大假期”打破了家庭学习与工作时间表,月亮不睡我不睡,我是人间小宝贝成为家庭常态。约32%的家庭在疫情期间家庭作息规律被洗牌,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家庭作息混乱尤为突出,占分析人群的50%。此外,家长引导的示范缺位,4成家长倾向给孩子灌输规律作息的道理,自身没有做出角色示范。散漫的家长如何培养自律的孩子?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在儿童劳动习惯养成方面,多数家长习惯性的将孩子排除在家庭劳动之外,劳动在儿童心里不易形成责任意识,只停留在兴趣层面。我们的数据显示,65%的孩子表示愿意参与家庭劳动,但是在行为上较积极,能够经常参与劳动的孩子并不多。时间不够用已经不是孩子参与劳动的阻力,疫情期间45%的家长不愿意与孩子共同参与家庭劳动,认为没必要、平添不必要的麻烦。
锦囊妙计:家长角色意识培养与亲子互动能力提升建议
于丹教授由此研究提出政策性建议。首先,通过多样的方式分年龄和阶段激活孩子的行为习惯。一个家庭能够带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数字而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用70%的情绪保证30%的内容。调节语言模式,增进亲子沟通。用饱满的状态接纳情绪、积极倾听,也能给予孩子拒绝沟通的权利。第三,在“有限选择”的共谋中,建立家庭时间秩序。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和参与规则的制定,从中懂得尊重与合作,并逐渐建立秩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