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为你好”家长苦口婆心孩子却不听?“霍
在家长的教育信念里面,有一条便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因为,为了孩子能够成长为家长想要的“方圆”,不少家长便会给孩子树立各种各样的“规矩”。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家长懂得一些教育理念、教育道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自以为很懂,而后错误运用这些道理,去管教孩子。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就是家长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我是为你好”家长苦口婆心孩子却不听?“霍布森效应”在作祟
在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中,有一句话,真的是绝大多数家长都说过,那就是:“我是为你好!”
一句“我是为你好”,道出了多少家长的心酸?在这句话背后,每一个家长都为孩子付出了许多,不计回报。但是,这句话之后,很大程度上却是孩子的“不以为然”、“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叛逆”、“争执”等等。
※ 案例:孩子刚有点阅读兴趣,就被妈妈的“我是为你好”浇灭
小浩今年读小学三年级,和很多男生一样,小浩也是一个坐不住的男生,为了培养他的阅读习惯,锻炼其专注力,妈妈花费了好大力气,只是却没啥效果。
有一次,小浩从同桌那里借来了一本小说书,作者是杨红樱,自此,小浩便喜欢上了这位作家的各种书。同学那里的两本很快就看完了,小浩便央求妈妈再给自己买几本回来。
儿子忽然变得爱看书,妈妈自然是高兴的。兴高采烈地去书店买,而后妈妈的目光却锁定了经典区。这个区域的书籍,都是世界经典,比如《论语》、《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等。妈妈思前想后,觉得小说书终究不入流,于是便买了十多本经典书籍回家了。
等待了大半天的小浩,在看到妈妈买回来的书后,瞬间垮掉:“妈妈,这不是我想要的书啊!”
妈妈见自己挑选了大半天的书,孩子不领情,便生气地说:“你看的那些书有什么用?妈妈给你买了,可都是经典,绝不会错!妈妈也是为你好,你可不能误入歧途,浪费时间啊!”
母子俩谁也说不通谁,最终,小浩也不指望妈妈给自己买了。而那些所谓的“经典”,便随便扔在书柜的一角,等着吃灰。
※ 案例分析
从个人需求的角度来讲,小浩想要的,不过是杨红樱的小说,他爱看。但是给到自己的,却是别的书籍,无论那些书有多棒,都无法满足小浩内心的需求。
从阅读习惯培养角度来讲,阅读书籍并没有规定说,经典书目必读,其他书不能读。是否能读得进,还是要看个人的兴趣爱好。作为妈妈,可以辅助挑选,却不该武断决定。因为妈妈的否定、决定,孩子好不容易养成的那么点阅读兴趣,很有可能就此被掐灭。
从教育方式的角度来说,妈妈直接锁定了孩子的成长空间,丝毫没有给予孩子选择权。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没有任何探索的空间。因此,这不是“为孩子”好,而是家长陷入了“霍布森效应”。
※ 霍布森效应
在英国,有一位商人叫做“霍布森”,他主要从事贩马的生意。在卖马的时候,他会拉出所有的马匹供别人挑选,但是却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只能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
这个条件,其实就是一个“别无选择”的标准,后来,就有人讥讽这种选择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结合上述的案例,小浩的妈妈想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但是,却已经为孩子选定了书的范围,孩子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孩子妈妈自以为“为孩子好”,但对孩子而言,这其实就是一种“霍布森效应”。
“霍布森”式教育下的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模样?
1、孩子失去真正的“自我”
之前读过一本书,是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一个正常孩子的模样,他们不会一味地顺从,有着自己的幻想,不迷恋玩具,没有恐惧,也不说谎等等。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使宝宝,但也是一个孩子该有的模样。
想要孩子拥有“自我”,那么家长的教育将变得格外重要。如果家长采用“霍布森选择”,那么孩子便是被家长“封印”在自己想要的条条框框里。有一类孩子,便会完全顺从父母,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只是,这样的孩子,又如何能真正找到自我呢?
2、孩子失去做“选择题”的能力
在社会上,我们会发现很多人都有“选择纠结症”。小到买哪一款发卡,大到和谁结婚。在无数个选择中,孩子不知道该如何选,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选择。这一类孩子,大多是因为“没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