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面对逆境的心理弹性?给家长支两
在新闻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报道:小学生因为作业写不完,怕被批评而离家出走,甚至留下遗书自杀;青春期孩子被老师批评后拒绝上学……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遇到困难,面临压力和挫折的时候。但是为何面对逆境,孩子会表现得如此敏感,出现心理问题、过激行为呢?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王芳给出了答案:孩子的心理弹性不够好。
什么是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resilience)也有人称为心理复原力、心理韧性或者心理钝感力,指的是一种面对负性事件、压力和挫折,个体能够经受并应变,用较强的韧性去适应环境和变化的心理能力。这一概念是Emmy.Werner教授根据其在夏威夷考艾岛上进行的一项长达30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提出的。
通过观察随访600多名儿童,他们成长于不利于心理健康的高危环境主要有:家庭贫穷,父母一方患有精神疾病或者酗酒——不仅无法照顾孩子,有时甚至还会对孩子有暴力行为;所在的社区环境差——经常有人打架、遭受周围人的欺负等等。
研究人员发现,即使面对如此不利的成长环境,仍有30%的孩子成为了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能力能够帮助他人的大人,而且这些克服逆境的孩子都具有很高的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就是人们面对心理的压力“缓冲机制”,在面临压力时能够不被压倒、自我崩溃,能够像“弹簧”一样,承受压力,并从压力中恢复。拥有良好的心理弹性,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如何培养心理弹性
那么怎么做可以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呢?
第一,言传身教,父母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的应对方式会对孩子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老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面对挫折时积极应对、不断地努力的行为,会给孩子很大的鼓励,让孩子在面对挫折时,不会因高压崩溃,而是尝试挑战。
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很好地展示了父母应该如何起到榜样的作用。在电影最开头,主角因为面临高考失利,没能进入自己期待的大学,选择了跳楼自杀。面对挫折,拉加夫崩溃了,完全丧失了希望,用电影中医生的话说“我见过很多病重的患者活了下来,但是你的儿子和他们相反,他不想活下去了。”面对选择自杀的儿子,电影中的父亲通过自己大学时在“失败者联盟”中积极尝试,不放弃挑战的经历鼓励了孩子。虽然最后爸爸所在的团体并没有赢得比赛,但是,爸爸通过自己的经历,向孩子传递了一种信念,“比起那些太怕困难而从一开始就放弃了的人,他们已经做到了迎难而上”,而“勇敢出战,决不后退就是胜利”。
因此,父母可以通过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面对困难压力时的经历,教会孩子遇到困难没关系,可以去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这种不惧困难,敢于尝试的能力就是一种心理弹性。
第二,利用每次挫折学习,不断提高孩子的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就像肌肉一样,能够通过不断地训练增强,而每次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都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机会。家长不要总是担心孩子遇到挫折会失败,而把自己变成“清障机”父母,试图去预测孩子可能遇到的所有困难,并提前解决孩子的困难,这样其实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
孩子面临挫折时会感到沮丧、想要逃避,这些想法和情绪很正常,父母要做的就是认同孩子的这些想法和感受,给孩子安慰,但是也要在安慰、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待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谈论各种解决困难的方法,给孩子鼓励、陪着孩子一起尝试。如果困难超出了当前孩子的能力,帮助孩子设定一些小目标,逐步克服困难。在不断的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孩子对自己能够应对压力的能力会越来越自信。通让孩子经历和体验成功应对挫折的整个过程,不断提高孩子的心理弹性。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