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这几个习惯,正把孩子推向玩手机!
说到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很多家长真是又爱又恨,还有不少人把它当成洪水猛兽。甚至出现不少拿父母手机看直播、打赏主播、玩游戏、购买游戏装备的新闻。
经常玩电子产品,不仅会对于孩子的视力带来影响,长期使用手机,还将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心理健康。研究还发现,长期玩手机的孩子普遍呈现不爱社交、不合群、冷漠等特征。
家长的一些错误教育习惯,正一步一步把孩子推向电子产品的怀抱!
(一)把手机当惩罚
“听话就允许你玩手机。”
“你再不乖,就不许玩手机。”
类似这样的对话,你觉得耳熟吗?是的,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作为家长经常热衷于把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当成惩罚的手段。
首先
并不是我故意要讲段子。事实是,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短视频、游戏,都巧妙利用了人的大脑运行规律和心理特征,抓住人的眼球,吸引你的注意,从而消灭你的时间。在好玩的电子产品、娱乐工具面前,许许多多成年人都抵挡不了,败下阵来,成了手机党、低头族。既然成年人都难以抗拒,更何况是孩子呢!
你一定听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个彼此相爱的未婚男女青年,受到父母的强烈干涉和反对,这不仅没有拆散他们,反而让他们彼此更加相爱。这和我们国内的“梁祝”几乎一模一样。可以说,几乎所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都是遭到家庭、社会的不理解和反对的。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被剥夺了某项权力,或者自由受到限制时,人们会产生强烈的不愉快感。为了减弱或消除这种感觉,人们往往会反其道而行之。父母越是干涉孩子,孩子就越有可能跟父母对着干。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吸引人。父母把玩手机当成一种惩罚,反而会强化孩子想玩手机的迫切心理。
(二)把手机当奖赏
既然不能把手机当成一种惩罚,有些家长就会想,那么我就反其道而行之——孩子要是听话,就把玩手机当成一种奖赏。行不行呢?
试想,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好,单位给咱们评个先,发一些奖品,甚至奖金。在单位奖励的逻辑和我们接受表彰的认知来看,荣誉、奖品、奖金都是美好的代名词。
管理学有一个假设——我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即所有人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奖赏等于肯定,等于是对自己有利的标的。不少父母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如果经常把“玩手机”当成一种奖赏的标的物。
手机本来就这么有魔力。如果把手机与“奖赏”划上等号,手机就在它本身吸引力的基础上翻倍了,更有魔力了。
孩子的认知是连续的。一旦孩子心中建立了这样的认知模型,形成这种观念,今后家长如果想禁止孩子玩手机,或者减少孩子玩手机的时间,消除孩子对手机的欲望,就势必会难上加难了。
(三)把手机当保姆
我经常在商场里看到一些孩子玩手机。而他们的家长则正在旁边试衣服、或者聊天。
我也经常在饭店看到孩子玩手机。孩子吃完后,为了不让他们“捣乱”,家长顺手把手机塞给了孩子,让他自己去看。然后,自己转过头继续跟朋友喝酒、吃饭、聊天。
更有甚者,春光明媚、温度适宜的节假日。在风景怡人的公园里,不少孩子正在骑车、追逐、放风筝。可是,草地上却有一些孩子在玩手机。这个孩子没有跟其他孩子打成一片,也完全看不见周围的风景。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爱玩手机,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身上。
“爸爸妈妈,跟我玩吧!”“去去去,手机给你,自己玩去!”
是家长把手机当成了自己的替身。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可能感到特别疲惫。此时,如果孩子想跟父母有所交流,父母把手机(平板)上打开动画片、游戏,塞进孩子手里,自己可以安静地做家务,或者葛优躺,甚至刷朋友圈,看短视频。
是家长把手机当成看孩子的保姆,当成了让孩子安静下来的安慰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哭闹不好哄,就把手机拿出来充当电子保姆。
长此以往,孩子一玩就是几个小时,不给玩就开始大闹。
(四)解决之道
有朋友问我:小秋,有什么办法让孩子不玩手机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