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乱报官衔惹麻烦? 看看古人们如何正确地自报
?
最近两天,我们都被网络上一张“家长秀官衔求老师关照”图给刷了屏。图中的妈妈或许是出自善良的母爱,纯粹希望孩子在学校能得到更多的照顾和更好的教育,才主动找老师套近乎。但这位妈妈所用的方法,却是报自己全家的官衔。
虽然这位年轻的妈妈最初的想法可能比较纯粹,不像许多评论说得那么黑暗,但在其背后,却反映了许多人潜意识中,官本位的思想仍然非常严重。
提到报官衔,我们最熟悉的,或许是《权力的游戏》中的“龙妈”丹妮莉丝·坦格利安。龙妈的头衔,又是“风暴降生”,又是“先民、安达尔人和洛伊拿人的女王”,又是“不焚者”、“龙之母”、“大草原的卡丽熙”、“弥林之主”。
这一大堆头衔有时自己报,有时秘书帮忙报,观众们听得耳朵都起茧了,戏称之为报菜名。但龙妈的头衔听着尴尬,只是站在我们观众的角度而言,对小说中或剧中人物来说,丹妮莉丝的自我介绍还是很得体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龙妈只在公开场合这样自我介绍,公开场合中身份是很重要的。而在私底下,我们几乎不会看到她会向别人报这一长串菜名。
自报家门的技巧,不仅要看场合,还要看对象。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很有参考意义的反面案例。
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拜访时,刘备就对看门的童子说: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结果童子回了一句:
“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刘备一脸尴尬,说只说刘备来访就好了。
刘备这次拜访,是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虽然也算半公开场合,但山村小童不比官家侍卫,刘备在这小孩面前报这么多官衔,就显得不得体了,反而是直说刘备来访,对诸葛亮主仆而言,都显得更自然一些。
而通过微信聊天,就属于私密场合了,相当于古时候人们互通信件。那么,古人在信件中,又是如何自称的呢?
我们以清朝的几个名人为例。比如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中写了很多书信,对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自称。
比如在家书中,曾国藩写给父母的信件,开头便是
“男国藩跪禀”
,不管曾国藩当了多大的官,手中有多大权力,但在父母面前,就得毕恭毕敬地跪着说话。这里的“男”,便是儿子的意思。
如果是写给上司的信,比如在“天津教案”发生后,曾国藩曾致信恭亲王奕訢,开头是
“曾国藩顿首上书王爷殿下”
,不加任何头衔。如果曾国藩敢写成
“直隶总督曾国藩顿首上书王爷殿下”
,恐怕就得挨一顿训斥了。
如果是写给下属或朋友的信,是否需要加官衔呢?其实也不用。除了公文往来之外,人们私下通信,一般不会在自己名字面前罗列种种头衔。比如曾国藩写给朋友的信,也在信件中署名“国藩顿首”。
如果要表现得对收信人更尊重一些,可以在落款名字之前加上“弟”或者“愚弟”,表示一种谦虚的态度。
比如上面这幅图,是李鸿章写给湘军将领陈湜的一封书信。在信件的末尾,李鸿章便署名
“愚弟李鸿章顿首”
。这并不一定表明李鸿章的年纪比较小,即便写信人年龄更大,或者官职更高,在署名时都可以自称“愚弟”,来表示对收信人的尊重。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有年长者自称“愚兄”,但其实用“愚弟”,才是更得体的说法。
在晚清名臣中,有个人的署名别具一格,那就是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湘军同僚左宗棠。左宗棠向来自诩为诸葛亮再世,所以落款署名总是写“今亮”或者“老亮”,常常让收信人哭笑不得。但左公功高盖世,瑕不掩瑜,有三分狂傲,也算左宗棠性格中的一大亮色。
那么是否自报家门时官衔越长,就显得自己越威风呢?自然也不是。
比如刚刚提到的李鸿章,只有两种情况下会报这么长的官衔。第一种,是签订条约的时候。比如在《马关条约》中,李鸿章的署名是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