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该不该干涉孩子间的友谊?成人的交际法则
家长到底该不该干涉孩子间的友谊呢?
关于这个话题,大家各执一词,意见不一。
相信很多人在童年时期都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某某某学习这么差,以后不许再跟他一起玩!”
类似的句式还有很多,数不胜数。
虽说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跟优秀的人相处,希望这样可以给孩子带来正向的引导。
但是这句话是否真的适用于孩子呢?家长对于孩子交友的干涉带来的影响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些问题,家长真的考虑到了吗?
成人的交友法则,真的适用于孩子吗?
成年人的交际非常复杂,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发展为朋友也比较繁琐,但孩子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友谊简单而纯粹,大多都是随心所欲。
有时候孩子之间,很有可能只是由于一个笑容,就可以让他们成为更好的朋友。所以这个时候用成年人的交友法则,去衡量孩子之间的友谊,显然是不正确且不公平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成年人自己的交友关系破裂时,喜欢隔绝关于他的一切,而且很有可能也会要求孩子和自己同一阵营。如果两个孩子之间本来就没有交流还好说,但是如果两个孩子已经建立的非常深厚的友谊,那就比较痛苦了。
都说大人之间的硝烟并不应该蔓延到孩子身上,但是家长们在贯彻这一点的时候,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主导。这个时候显然就不是担忧孩子的交际原因了,完全就是家长在泄私愤而已。
孩子的交际,难道真的放手不管吗?
看到这里家长就会有一个疑问:难道不管孩子遇到了什么样的人,都要放任自流吗?
其实家长之所以有这样的焦虑,完全是因为自己过度放大他人对于自己孩子的影响力所致。
要知道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大部分的是非观念都是从大人身上习得的,其中占最大比重的就是家长本身,还有一部分来自于老师。
家长对于孩子来说,扮演的是榜样的责任,孩子会无意识地去模仿家长的行为。但这点并不是说完全放任孩子的交友情况,该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都需要一个度。
实际上,家长该做的并不是一味的去控制孩子的交友范围,而是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友情况中出现的问题。
家长可以参考一下以下几种情况,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习惯时
当孩子因为朋友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大吵大闹、砸东西、或者不爱学习的时候,家长应当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行为并不是代表孩子就是学坏了,他们自己也处于一个非常懵懂的阶段。在朋友的行为和家长所要求自己的不同时,他们会产生疑惑,不能正确地分辨到底哪种行为是对的。
孩子之所以会模仿朋友的不良习惯,只要是由于两个家长的育儿观念之间产生了偏差,而这次模仿就是孩子对于家长的一种试探。
当家长强烈地表现出不认同的态度,孩子就会知道朋友的这种习惯是错误的,至少自己的爸爸妈妈是不认同的。
如果家长听之任之,不以为意或者就此妥协,孩子就会觉得这种习惯可能是对的,不会造成什么后果,于是乎就不会纠正自己,从而让坏习惯彻底养成。
当孩子和朋友的玩耍时间过长,导致他不愿意回家
家长们会很容易碰到一种情况,孩子们凑在一起玩很容易就会忘了回家的时间。或者因为玩的太过尽兴而不愿意回家,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坚持自己的原则了。
要让孩子明白一点:爸爸妈妈虽然希望他和别的小朋友可以玩的愉快,但是这并不代表爸爸妈妈制定的规则可以不被遵守。
规定几点回家就必须几点回家!超过一分钟,哪怕只是一秒钟就是迟到。
孩子在这种事情上是很容易模糊界定,得寸进尺。
今天如果超过了一秒钟,家长觉得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那么在孩子眼里一秒钟不算迟到,那么下次迟到一分钟爸爸妈妈也不会在意。然后就是一刻钟,乃至一小时。在这一方面,孩子永远是讨价还价的专家。
这就相当于一根底线,与其后来一点一点让步左右为难,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坚定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