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考验后的暑假,学生家长再次进入居家模式
这个暑假,是一个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疫情考验后的假期,学生和家长再次进入居家模式,与疫情期间似曾相识又有本质不同。广大教师和家长并未随着假期的到来如释重负,相反,家校合作育人开启了“两手抓”(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假期生活)的新模式,对教师和家长都提出新要求。
“两手抓”的暑期家校联手让学生的假期快乐、平稳度过,是家校合作育人的重要议题。由于疫情期间学生居家,曝出的家长焦虑、亲子矛盾,显现了指导家长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师的特殊角色定位和专业能力,决定了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要成为教师的又一种教育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假期就是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的“窗口期”,需要广大教师把握四个重点。
一、转变角色定位,丰富为人师者的家庭教育知识
教师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第一步是具有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能力,显性的标志和基本要求是家长愿意接受教师关于家庭教育的意见与建议。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往是成年人之间的交往,让家长接受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要转变角色定位,克服“不会、不敢和不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心态,自觉主动地丰富家庭教育知识,奠定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基础。一方面,教师要意识到进入新时代其专业育人场域由“学校”逐渐延伸至“社会”,育人工作由“教育学生”逐渐扩展至与“家长”联手,亟待明晰家庭教育的时代价值及其存在特征,探究不同地域、文化、经济背景的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不同选择及其背后的事实与事理,帮助家长缓解和消除家庭教育的焦虑;另一方面,教师要承担新的角色责任,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加强家庭教育的理论学习,了解和总结教育中出现的各种案例,不断丰富自身的家庭教育知识体系与结构,从专业学习走向专业自觉。
二、树立生本立场,坚持以学生家长视角理解家长
作为“孩子”的学生是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交合点”,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落脚点。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发挥要树立生本立场,坚持以学生家长视角理解家长,在“一切为了孩子”理念指导下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教育合作。一方面,教师要把学生视作未成熟但富有天性的孩子来关怀和关爱,主动了解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习性,了解家长与学生相处方式,以此为基础指导家长辨识不同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的不同心性与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从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出发,了解当下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现实选择、实际困惑与真实意愿,明晰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的优势、局限、困境、问题与挑战,坚持以学生家长视角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案与行为进行分层指导,矫正家长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家长认识和理解家庭教育,理解和接受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缓解和化解焦虑,感受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温度和力度。
三、借助家校合作,深化与家长持续的沟通和交流
家校合作是育人的重要方式,家校之间的教育要求却往往并不一致。现实中,除了班主任教师之外,学科教师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加之固有的“家访以及与家长沟通是班主任、德育干部和校长的事”“学科教师只要教好课即可”等偏颇观念存在,加大了教师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难度。要打破这一“怪圈”,提高和发挥所有一线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作用,教师群体必须借助家校合作的契机,深化与家长持续的沟通和交流。教师要借助疫情期间建立的线上家校沟通、学生暑期课外辅导课程选择、高考志愿填报等机会,以网上教学、线上家访为纽带,依据学生在校表现和向老师表达的诉求,向家长提供学生教育方案作为家庭教育的参考,实现家校之间“隔离”不“隔心”。教师也要在与家长持续的沟通和交流中引导家长明晰自身开展家庭教育的优势与误区,注重家长育人观念与理念的改善以提高其育人素养,使家长以自身思想、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
四、厘清责任边界,推动家校合作育人走向教育之治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教师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要珍视家长价值,厘清家校合作育人的责任边界,尤其要明白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建立与维系,教师不仅要有合作意识,还要有边界意识,这是现代教育之治的重要体现。遵守伦理边界,明晰家庭教育不是“家事”教育。学校是公共领域,家庭是私人领域,当公共领域的教师介入私人领域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之时,教师要平等对待所有家长,保持对家长基本的尊重、接纳和信任,使其感受到学校教育的温情与关怀,避免对于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方案与行为的过度干预。同时,坚守法理边界,明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具备替代性。无论是育人理念引领还是育人行为规范抑或是育人智慧培养,教师要聚焦家庭教育的育人常识、育人事实、育人规律和育人逻辑,尊重家长作为家庭教育者对于学生的教育选择,与家长交往的言行必须在法律制度与规范框架内进行,始终以合乎法理逻辑的方式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从根本上做到合情合理合规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