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糖果要了一个孩子的命家长的无知让孩子错
文|哑铃妈妈
晚上,阿丽家里来了几个亲戚,大人们围在茶几边上聊天,孩子们拿着几块糖在一边玩。
没一会儿,其中一个孩子5岁左右开始了剧烈的咳嗽,面色惶恐,不停的用手摸自己的脖子,又伸手去够身边的大人。孩子的脸咳得通红,嘴唇却开始发紫,完全说不出话来。
大人察觉不对,开始给孩子拍背,用手指伸进孩子的喉咙催吐,但无济于事,只好紧急前往医院,可是一切已经晚了。
事后医生给出诊断,“支气管异物梗阻”,判断孩子是由于糖果卡在气道,引起窒息,最终导致死亡。
生活中很多类似的情况发生,因为被异物卡在喉咙,很多家长以为是噎住了,所以会拍打孩子的背部,以图的噎住的食物顺下喉咙,须不知孩子如果是呛住了,家长这样做却要了孩子的命。
那么,“呛住”与“噎住”有何不同呢?
呛住是异物阻塞气管,引起呼吸不畅,而噎住是异物阻塞食道,引起吞咽困难。被呛住的孩子会剧烈咳嗽、无法说话,由于气管难受,而用手抓、指,或者掐住自己的脖子。急促呼吸,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嗬嗬”的呼吸音。
而噎住的孩子并没有这么惶恐,往往呼吸顺畅,能够说话,用拳敲打胸口,反复做吞咽动作。
故事里的家长用手指为孩子催吐,就是没能区分“呛”和“噎”的区别,催吐对于“呛住”来说并没有实际用处,甚至会引起恐慌和剧烈呼吸,使异物向深处卡的更死。
那么当孩子呛住了气管,家长如何进行急救。
“海姆立克抢救法”是国际通用的抢救方法。以一岁为分界线,主要分为两种方法。
一岁以下的婴儿:
如果发生意外,大人应当立即寻找一个稳定的地方坐下,一只手的前臂放在大腿上,这一步是为了稳住大人的手臂,防止因为手滑出现二次意外。而后立即将婴儿面向下放置在这条手臂上,大拇指和四指分开,放在婴儿下巴两侧,固定婴儿头部,手臂紧贴婴儿前胸,固定婴儿身体,整体微微向下倾斜,方便异物排出。
家长的另一只手快速拍在孩子背部肩胛骨位置,方向是向下向前冲击,连续五次,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排除,呼吸是否好转。
如果没有,立即将孩子翻身向上,同样用手臂和手固定好孩子的身体和头部,另一只手用三指或两指并拢,快速压迫孩子两乳头连线中点或微微向下的位置,方向仍是向下向前,重复五次,时刻观察是否有异物排除。
反复上述步骤,直到孩子吐出异物、呼吸顺畅,或得到医院的专业救治为止。整个过程高度注意,不要将孩子立起,防止已经松动的异物再次向里卡死。其次一定要固定好孩子,防止孩子脖子扭曲或摔伤。
一岁以上的孩子以及成人:
施救者应当站在被救者身后,手臂从背后抱住被救者,一手握拳,另一手包裹拳头,放在肚脐上方、肋骨下方的位置。快速用力的向上向里冲击数次,直到异物排除。
同时,针对较大的孩子,我们可以交给他们自救的方法,采用同样的握拳方式,放在同样的位置,自己给自己冲击。如果力气较小,可以把椅子、桌子等稳定坚硬的物体放在拳下,身体用力下压,反复冲击,帮助异物排出。
家长可以使用枕头、玩偶等物品进行练习,或者联系当地红十字会、救护中心、母婴医院等,询问是否有专业培训班。
那如何防止孩子支气管异物梗阻的发生?
1. 对孩子放手不放眼
对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吞咽功能尚不发达的低龄宝宝,家长应当时刻将孩子放在自己的视线里,防止孩子将纽扣、电池、硬币等放入嘴中。
2. 养成良好用餐习惯
教育孩子吃饭时一心一意,拿稳筷勺,不要打闹、说话、大笑,不要将食物送入鼻孔。这一步中,家长应当起到示范作用,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3. 教会孩子正确咀嚼
应当教会孩子细嚼慢咽,嚼碎以后缓慢咽下,不要着急。被嚼碎的食物较为细小,即便卡住,也会卡在下方的小支气管中,上方支气管仍可以顺畅呼吸,为宝宝争取急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