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只会“单方面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
家长只会“单方面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犯错才有价值
最近有一则热搜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争议,一名十一岁的女孩因为吃到了坏掉的苹果,就把苹果随手一扔,想扔进阳台的狗窝中,谁知,一不小心扔下了阳台,正好砸了24楼之下的一个婴儿身上,直接令其瘫痪。
对此事件,一些“宽容大度”的网友表示:11岁的女孩也不是故意的嘛。但是一大波网友反驳其:扔垃圾不好好扔,狗窝又不是垃圾桶?明知道阳台是开放式的,还直接往下扔?
这个孩子的家长还极力的替孩子辩解:我家孩子又不是故意犯错的。
说到孩子犯错,大部分家长还是会直接“不给孩子留面子”的大发雷霆,譬如在超市里弄坏了商品,妈妈对着儿子吼叫不停,孩子不认错反而十分不满妈妈的态度。
而这种“负责任”的家长依旧是属于“不会教育的一类人”,因为她没有让孩子参与到“管教过程”中,孩子自然无法心服口服的认错。
什么是参与管教过程?
通俗的讲,就是让孩子参与自己的管教过程,即为“自己管自己”。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对其进行引导,从而让他们对自己的情况产生清楚的认识个了解,接着就可以对自己进行一个认知判断和决策了。
找不对方法,即使家长说了再多对于孩子来说也无济于事,就应了一句话:只有自己才能将自己真正的打败。那么约束孩子行为的也只有他们本身。
孩子为何要参与到自身的管教过程?
作为家长应当先明确:
教育不是驯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所以,不应该用自上而下、居高临下的态度,审视孩子的行为,应该平等的收纳他们的心声。
“废话”不必多说,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耳边来回念叨那几句“至理名言”,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懈怠感,就自然对家长的训斥不闻不问了。
在《去情绪化管教》中就提到:
大脑的复合性意味着我们在孩子情绪不佳时,在他们做了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时,得根据大脑的不同部分、不同工作区域以及不同工作方式,拿出不同的反应去激活他们不同的脑回路。所以说,家长的“作用”不是那个管教的人,而是一位明智的引导者。
该书还从生物学、医学的角度分析了孩子的思维反应:
孩子大脑中,上脑和下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下脑中“杏仁核”的部分,能快速处理信息并表达感情,这种感情一般是愤怒、怨恨等。
孩子面对外界的评价,他们的“杏仁核”是时刻警醒状态,稍有不合意,孩子的下脑就做出判断。
而孩子的上脑,有个叫“腹外侧前额叶皮质”的区域负责指认、标注以及处理情绪,当这一部分被调动时,大脑就会处于思考、分析的状态,而不是被情绪激惹。
所以说,孩子犯错时,如果只是家长单方面教育,就很难被孩子接受。因此让他们参与到管教中来,才是最好的选择。
让孩子参与管教有什么好处?
一、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
如果孩子犯错时,家长只会一味地告诉他们怎么做正确,怎么做错误,让孩子只能被动接受家长的要求,那他们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抵抗情绪。
可如果引导他们结合自己错误的行为,主动提出改正方法,他们反而更有成就感,更愿意去实施。也能激发他们今后遇到其他选择时,自己去做出合理的决定。
二、让孩子拥有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种可以体验出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一旦孩子有了这种心理,就会换位思考的体会他人的难处,就不会任性的犯错、与父母对着干了。
譬如,当孩子在外与人打架了后,父母就会严厉的批评他们:这种做法很恶劣,以后不能再打架了!
但是孩子最多会将其当作耳旁风,但是有了同理心后就可以置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尽量的减少犯错次数,同时这也是让孩子参与到管教过程的一个方式。
三、可以提高孩子的洞察力
家长经常会因孩子在安静的公共场合大喊大叫,而批评他们没有“眼力见”,这其实是在说,孩子对此没有敏捷的反应能力,而反应能力提高的基础就是孩子的洞察能力。
只要他们能通过这次犯下得错误原因,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下次“情景再现”时,他们就会起警戒心,不会再盲目的犯下同样的错误,这也间接提高了孩子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