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我害怕”时,家长不要只说“别怕”
前两天就刚刚经历了丽丽做噩梦的事情,就一个晚上,那天晚上大半夜睡的好好不知道突然怎么哭着,说\"\"不要啊我害怕,不要大灰狼,不要蚊子\"\",我赶忙起来安抚:“乖乖,别怕,自己一个人睡,胆子要大一点。”,大概1分钟之后她就逐渐安静下来了。
美国临床心理咨询师在一个科普文章里面列出了不同年龄段的恐惧清单:
2-4岁的孩子对这些感到恐惧:
对上厕所感到恐惧:担心会掉进厕所中,担心会有虫子从马桶中爬出来;
对黑暗恐惧:害怕衣柜、害怕一个人睡觉、害怕阴影;
对分离感到恐惧:害怕和父母分开;
害怕水:不喜欢洗澡、害怕游泳池。
5-7岁的孩子对这些感到恐惧:
害怕怪物,害怕暴风雨、闪电、打雷;
害怕医生、打针、牙医;
害怕虫子、动物;
有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司空见惯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是未知的,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恐惧感。
慢慢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很多事物的认知全面了,他们恐惧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但是因为恐惧带来的没有安全感的情绪却没有办法消失,对成长非常不利。
所以家长的引导和教育非常关键,当孩子说“我害怕”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很重要,不要只说“别怕”。
最常见的一种恐惧,就是孩子第一次睡觉的时候,他们想象力丰富,总是天马行空,担心这个怪兽来,那个恐龙来的,当他们向你表达恐惧时,是希望得到你的安抚。
可能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法太离谱了,但是在他们世界中,怪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当你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上安慰他们,他们只会更害怕。
所以家长不要只说“别怕”,可以把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在床边,比如玩具小熊,告诉孩子:“小熊会帮你把所有坏蛋都打跑”。
孩子经常害怕怎么办?
1、言语鼓励
家长可以通过小故事、儿歌等向宝宝宣传独自睡觉对身心发育的种种好处,还可以平静委婉地告诉孩子,自己以前也是如此害怕,后来习惯了就不怕了。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恋。
2、布置一个孩子喜欢的环境
父母可以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和孩子一起布置他的房间等,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并暗示孩子,房间就是属于他自己的,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不被爸爸妈妈打扰。这样,孩子会感到他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从心理上满足了孩子独立的需要,同时为孩子创造了单独睡眠的环境。
3、给孩子找个替代物
如果孩子需要,可以找个替代物,例如喜欢的娃娃等,但孩子适应独睡需适时撤掉替代物,但最好不要在孩子房间安装电视电脑等,否则会养成需要看电视、玩电脑睡着的坏习惯。
4、在睡觉前保持安静
睡前避免剧烈和刺激性的活动,比如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如果孩子怕黑,可以用一些荧光夜灯。睡前1~2小时可以给孩子吃少量食物和牛奶或饼干,但不能吃咖啡、茶、巧克力等含有咖啡因的产品。
5、把握分寸,循序渐进
当孩子形成了与父母同睡的习惯,要分开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使得孩子对独自睡觉产生恐惧,难以克服。
还有的孩子与父母分房睡会出现反复现象,可能半夜就跑回父母的大床上,不愿意回自己的房间了。家长不应该对孩子大声呵斥,令孩子感到更紧张更清醒,也不应心一软,就接纳孩子,结果前功尽弃。
父母应坚持把孩子送回去,鼓励并陪伴他重新入睡。当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时,他们需要爸爸妈妈的关心和安慰,这时,可以与孩子暂时同睡,满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同时也方便家长照顾。
孩子习惯了和父母睡在一间房间,突然要让他自己睡,当然会很困难。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从出生就开始了,让孩子独自睡觉要循序渐进,不能直接扔回房间就不管了。爸爸妈妈还要运用一些小技巧,让孩子愿意自己睡觉、喜欢拥有一个私人的空间。
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胆大优秀的人,那就一定要记住上述的方法。掌握孩子平时害怕的事物,尊重孩子的恐惧心理,精准抚慰孩子的情绪,把孩子带出怪圈,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