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过度参与”,坑了孩子,也凉了认真读书
近日,“天才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一事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随之曝光多起“高大上”中小学生研究项目,关于学术论文造假和抄袭的讨论愈演愈烈。
近几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人造神童”越来越多,甚至已经到了和这次一样侮辱智商的程度。除了深刻批判,我们又该从中反思什么?
学术二代,汹涌而来
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某的一项作品,获得了2019年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其项目名称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陈某某在三位老师的指导下,成功构建 C10orf67 基因敲除小鼠,并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等多个方面对 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解析。听起来十分“魔幻”。
后来查明,这位“神童”的父母正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
在其提供的实验过程照片中,陈某某在实验室操作肿瘤细胞株,这不切实际的摆拍,不仅涉及了学术造假,还显示出涉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查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历年获奖名单发现,类似的“高大上”中小学生研究项目不在少数。
本次获奖作品中,有一篇题为“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的一等奖作品,获奖者是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二年级学生彭同学。
而这个项目竟然和陆军军医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雷同,使用的数据图片都能够一一对应。
类似的行为也不止发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里,国内几乎和科创相关的各类比赛当中,都能看到“神童”的“超级研究”。
有小学三年级做裸鼠成瘤实验的,还是亲姐妹俩一起上阵;
有高中生做帕金森患者多模态脑机制分析的;
还有好几位和陈某某一样,熟练掌握基因技术的的生科大佬:
我们迎来了一个人人有课题,个个会研究的时代吗?当然不是。
这些获奖项目都明显需要大量相当的专业知识、高精尖的实验设备、投入不菲的实验经费和巨大的实验心力,进行复杂的设计和观察,才能够获得。
很显然,此类研究从理论上和操作上都不可能由小学生完成。我们知道,创新大赛的评委也知道。
从“过度参与”到“挑战底线”
为什么家长们愿意用尽浑身解数,甚至无视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应当恪守的规范和准则,来为孩子谋取这样的一个奖项呢?答案很简单——升学。
倘若陈某某小升初语数外成绩不好,这份获奖的结直肠癌基因敲除成果或许可以帮他敲开重点中学的大门。
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手段的下限也不断地刷新,为了给孩子进入超级中学增加砝码,为了孩子将来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中国最顶尖的学者、研究员、科学家们,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源帮助自己的孩子在升学的道路上提前卡位。
更进一步说,上一代希望自己的优势被下一代继承是全球性的现象,今年5月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迎来了该刊两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作者Thomas ,这位15岁的加拿大少年在论文中指出,在人体内植入经过回收并重新消毒的起搏器和除颤器是安全的,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正是Thomas的父亲。
那么,在这一场场闹剧背后,“学生”这个被推向舆论风口浪尖的群体,究竟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呢?或者他们仅仅是家长希望延续家族优势的一个工具人罢了。
君不见,从幼儿园的手工作业,到小学低年级的手抄报,再到孩子的PPT和征文比赛,只要家长帮忙代做,就能获得老师的表扬,或者拿去参赛,水涨船高,恶性循环就此开始,父母们统统下场“各显神通”,帮孩子一步到位,成长为“优秀人才”。
老师对孩子的能力真的没有判断吗?各种各样比赛的评委,真的对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实力天花板没有预估吗?
从源头上说,整个社会环境,都对这种“虚假的智力繁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慢慢地,“假大空”受到了鼓励,孩子笨拙、粗糙、稚嫩的作品不被认可,那些完美、无瑕疵的“成人化工艺”被搬到了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