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家长参与场景化课程学习的组织策略以华南
1 场景化课程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场景化课程,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依托场景开展活动,以促进幼儿获得各类有益经验的活动的总和。在场景中,幼儿与环境能进行更深入的接触,在教师和家长的有效引导下,幼儿能探索发现其中蕴含的学习经验,支持幼儿的发展。
2 家长参与场景化课程的缘起和意义
天气渐冷,幼儿园里叶子和花瓣纷纷掉落,孩子兴趣很浓,老师根据自身经验开展了相关的植物课程,随着幼儿的好奇心不断被激发,他们的新问题越来越多,单靠听说看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他们迫切希望有更多直接体验的机会。而华南植物园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为幼儿提供了近距离观察、体验、探究的机会。因此,我园组织孩子们到华南植物园这个场景中深度学习。
作为教育的合作者,家长在幼儿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不可或缺。一般的参观活动不能为幼儿提供充分讨论和观察的时间。由于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小班幼儿在参观时需要熟悉的人在身边引导,说出自己的困惑和感想。家长参与场景化课程学习能够很好地满足幼儿个性化探索的需求,维持幼儿的兴趣,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有效地学习,又能保证外出学习的安全。
3 发动家长参与的策略
课程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家长的充分参与和指导。为有效支持幼儿开展场景中的学习,园方组织召开家长会,介绍了华南植物园场景化课程的意义,对孩子能力发展的帮助,从思想上赢得家长的认同。教师则积累了孩子前期探究的各种表达表现,向家长介绍幼儿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以及植物园场景化课程可能出现的学习契机。通过积极有效的交流,家长对幼儿现阶段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教师再提出要求,发动家长在活动前查阅相关资料,累积一定的知识储备,以便能够及时给孩子答疑解惑。还给家长介绍了几个好用的资源,如形色APP,《博物杂志》,给家长提供了查询途径。
4 家长参与过程中的策略指导
教师对家长的指导不能仅停留在“提任务”的层面。如果没有教师明确的教育建议和方法,很容易出现家长主导的“干预性参观”,或者走马观花的“游客式参观”。在华南植物园场景化课程学习中,根据场地和孩子学习水平,我们给家长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第一,关注幼儿的行为,可以对他们感兴趣的植物细致观察,多方式、多角度对实物和图像进行对比,发现其特征和异同,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准备笔记本和照相设备,记录幼儿参观时的问题,与同伴的对话。通过录像拍照等方式记录幼儿感兴趣的植物,讲解员的介绍,园区的标识等,方便幼儿回园后继续探究。第三,尝试让幼儿观察图标,辨认方向,记录参观路线。第四,引导幼儿提出问题,步步推进。幼儿对新鲜事物会充满好奇,家长要耐心倾听幼儿,引导他们充分地表达,必要时抛出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思考,陪伴幼儿探索。第五,鼓励幼儿与场景工作人员对话,尝试从专业人士中获取答案,解决疑问。
5 有效的亲子互动推进幼儿个别化学习
通过活动记录,我们整理部分资料,体现幼儿在场景中的表现和家长对其的指导。
幼儿在场景中的表现:“晕车药油就有薄荷的味道。”“橡皮擦真的是白千层的树皮做的吗?”“这看起来就像葡萄,它真的能做糖吗?”“为什么小鸟要吃这些黑乎乎的种子?”“哇,为什么种子会飞?”
家长的指导:“这是砂糖椰子树,它的花序汁液可以做成砂糖,种子可以做成淀粉,浑身是宝。”“这是山药槟榔的种子,长长的,表面很甜,小鸟最喜欢了;这是樟树的种子,黑色圆圆的,家里衣柜的樟脑丸就是用它制作的。”“翻白叶树的种子成熟后会裂开,种子就像蒲公英一样被风吹走。”
通过上面的活动记录,我们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各不相同,集体讲解的方式是无法满足孩子个别化学习探究的,有了家长的指导跟进,场景中的个别化学习就得以实现。经过几次植物园场景化课程的熏陶,孩子们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们主动要求寻找资料和阅读图书,了解更多关于植物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关注周围的事物。有位家长在反馈中写道:“孩子最近的出门总会有新发现,每天回到家都会翻一遍自然科学百科全书,拉着家人问‘十万个为什么’,看到她这么感兴趣,我也很愿意陪着她一起探索自然奥秘。”家长也在场景化课程中获得了亲子互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