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近视儿童戴镜依从性与家长相关知识态度和
调查显示,近几年我国青少年近视人数逐渐增多,并且呈现出高发、低龄化趋势,如何对近视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已经成为眼科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1]。现阶段,近视的基本矫正方法为佩戴框架研究,但是会有部分家长因担心戴镜会造成近视加快,因此不愿为孩子佩戴眼镜或者是选择推迟戴镜,因此对孩子的戴镜依从性受到显著影响[2]。本次研究中,以对门诊近视儿童戴镜依从性与家长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为目的,对我院门诊收治的近视儿童的戴镜依从性展开了调查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视光门诊收治的近视儿童,共计选择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234例,女166例,年龄5~14岁,平均(12.)岁。所有儿童均为复诊,家长自愿接受本次调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视光门诊收治的5~14岁近视儿童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问卷调查,了解戴镜情况,并对家长对近视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共计15项内容展开调查,对儿童戴镜依从性与家长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
1.2.2 近视诊治:所有就诊儿童均通过眼科的全面检查,将器质性疾病予以有效排除,通过散瞳电脑验光、检影验光、次日小瞳主觉验光,均获得近视诊断,依据近视配镜处方原则配镜,并嘱咐患儿进行常规戴镜,每半年进行一次复诊。
1.2.3 戴镜依从性的判定:在儿童复诊时,以患儿在戴镜过程中对医嘱的遵从程度将依从性分成好、一般、差三个等级[3]:能够完全遵从随时戴镜者判定为依从性好;能够遵从达到一半以上,时有脱镜行为者判定为依从性一般;遵从不足一般,偶尔戴镜者判定为依从性差。
1.2.4 调查方法:调查时采用我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家长对近视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调查问卷项目包括:近视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三个项目各5道题目,共计15项题目,每答对1题得1分,将戴镜依从性不同等级儿童的价值问卷调查得分进行分类计算,对依从性与家长得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在复诊时,应首先与家长进行沟通,将调查的目的予以讲明,征求对方理解、同意后,开展问卷调查。
1.3 数据处理:采取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经(±s)形式表示,统计分析采取t检查,计数资料统计分析采取χ2检验,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视儿童戴镜依从性统计:本次调查中的400例儿童中,戴镜依从性良好者共计128例(32.00%);依从性一般者172例(43.00%);依从性差者100例(25.00%)。见表1。
2.2 家长近视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得分与孩子戴镜依从性的相关性:经统计发现,戴镜依从性良好者家长知信行得分平均为(12.)分;依从性一般者家长知信行得分平均为(9.)分;依从性差者家长知信行得分平均为(6.)分。依从性好者家长知信行得分显著高于依从性一般、依从性差组,儿童戴镜依从性与家长知信行得分呈现明显正相关。见表2。
表1 近视儿童戴镜依从性统计
表2 家长近视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得分与孩子戴镜依从性的相关性(±s)注:#与依从性好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依从性一般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我国,青少年近视人数逐渐增多,怎样对近视的发展进行控制已经成为眼科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尽管经药物控制可以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药物治疗后,近视度数存在反弹趋势,因此临床不常用。近视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一项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为近视大国,近视人口居全球第一。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近视率位居全球第二,近视率达到了34.6%左右,高中生近视率可高达70%左右,总近视人数已经超过4亿人,并且屈光度超过-6.0D以上的高度近视所占比例为1.19%,并且有超过一千万为病理性近视,由于近视致盲的青少年人数超过了30万人。现阶段,临床上对近视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指出,基因对近视的产生发挥重要作用,外界环境因素与近视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4]。近视的检出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并逐步年轻化。近期有文献报道,儿童近视的发病越来越低,年龄越低,则最终发展成高度近视的概率也会越大,亚洲儿童近视发展速度每年1D,因此对儿童近视发展速度进行控制十分重要[5-6]。研究与实践证实,近视眼若是不及时佩戴眼镜进行校正,会造成模糊的影像信号,造成眼对聚焦信号的敏感度降低,造成巩膜扩张加速,眼轴发生延长,使眼球近视化得以促进。佩戴眼镜的凡是,是利用光学矫正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矫正视力提升,减缓近视的增长速度[7-8]。曾有文献报道,近视后佩戴研究者相对于不戴眼镜者近视增长速度慢约0.50D。因此,针对近视儿童正确佩戴眼镜意义重大[9]。
上一篇:让家长成为局内人如何让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建
下一篇:试论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忌与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