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食品惹人忧应尽快出台食品安全标准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儿童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8%的受访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购买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45.0%的受访家长对市面上的“儿童食品”不放心;74.6%的受访家长希望建立“儿童食品”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专家表示:对于3周岁以上的儿童,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标准,很多所谓的“儿童食品”成分也与一般食品并无不同,甚至不适合儿童食用,家长应谨慎选择。
4月1日起,由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制定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正式施行,明确指出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有需要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等“三高”食品。规定一出,让人们再次把目光对准了“儿童食品”。
在健康意识逐渐增强的情况下,辣条、饮料等小朋友们经常食用的零食已经因含有高糖、高盐等问题被家长们列入了“黑名单”,而与此同时,一些打着“更营养、更健康”旗号的儿童食品开始大肆宣传并成功吸引了家长们的目光。这些标榜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真如宣传中说得那么好吗?
近一半家长对儿童食品不放心建议建立监测和预警机制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86.2%的受访家长表示平时给孩子买食品时,会特意关注标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84.8%的受访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购买“儿童食品”。而且,一线城市受访家长会更多地关注并购买“儿童食品”,二线城市受访家长其次。
李嫣然(化名)来自广东,其孩子今年5岁。在李嫣然看来,大人吃的一些食品中,有些不适合孩子,因此她十分关注标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我家孩子从小吃的东西有60%都是‘儿童食品’,比如面条、麦片、牛奶,连酱油我都会买专门适合儿童吃的。”李嫣然注意到,“儿童食品”的制造商一般会宣称专门添加了一些孩子需要的营养元素,而且“儿童食品”造型可爱,会增加孩子的食欲。
来自安徽的胡琴(化名)有一个13岁的女儿。胡琴对记者说,女儿小时候,她经常关注儿童食品,“看到就忍不住去买,作为家长,总想给孩子最好、最适合的。总觉得既然包装上标着‘儿童食品’,配方会更合理,也是花钱买个安心。”不过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胡琴对于“儿童食品”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孩子吃了好多‘儿童食品’,我感觉它们除了价格贵几倍、包装可爱一点之外,也没有更安全、更营养,有的连配方也不标明。自从孩子上了初中,我不会再特意买标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了。”
家住湖北武汉的严婧(化名)相较于上述两个妈妈则理性得多。她有两个孩子,老大22岁、老二9岁,育儿经验丰富的她对“儿童食品”有自己的看法。“我不太相信‘儿童食品’这个标签。目前‘儿童食品’缺乏清晰的界定,成分方面也没有具体、统一的标准。很多家长其实并不清楚每个年龄段的儿童应该吃什么,看到标有‘儿童食品’字样就会去买,反而是不够理性的表现。”
随着儿童食品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李嫣然也开始担心起“儿童食品”来。她说,有些产品越来越贵,有的颜色也过于鲜艳、好看,让她反而心生疑虑,“不知道加了什么添加剂。”她感觉,有些儿童食品乱标营养成分,“产品广告说得很好,营养表里却没有广告所说的成分和含量,反而跟大人平时吃的差不多,孩子吃了也没啥效果。”
调查显示,针对当前市场上的“儿童食品”,45.0%的受访家长直言不放心。在受访家长看来,加入食品添加剂过多(61.0%)是最大的问题,其次是夸大功效、虚假宣传(58.9%),然后是价格畸高(50.5%)。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向记者介绍,目前,“儿童食品”缺乏相关标准。“国家并没有给‘儿童食品’一个标准,生产端基本上都是以企业标准作为产品的生产标准,消费端只有保护儿童的意识但没有专业的甄别知识,只靠消费者来辨别是有困难的。这也给了企业很大的自由空间,造成了‘儿童食品’成为很多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追求高毛利的手段,形成了一种乱象。”那么该如何保障“儿童食品”的安全性?调查中,74.6%的受访家长希望建立“儿童食品”安全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61.8%的受访家长建议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不利于孩子健康的“儿童食品”强制下架;58.1%的受访家长希望能规定“儿童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