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长久的学琴动力 ——如何培养好习惯
如何培养好习惯: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有许多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按时练琴,自己准备谱子和乐器等,自己注意倾听、记住教师讲授的内容,平时读谱要细心,注意谱号、调号、临时升降号、表情记号、指法、弓法、踏板、关注乐器状态等等。这些行为,如果孩子不形成习惯,完全靠家长来提醒和盯着,家长的疲惫就可想而知。
了解习惯养成的原理后,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习惯养成应该注意的事情,家长与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些原则与方法,来培养孩子具体的某个行为习惯。概括来说,我要送给大家“三个很重要”
一、模式很重要
我们前面说过,习惯是一个情境中出现的一个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因此模式的稳定性非常重要,每次都是相同的行为模式,习惯就容易形成;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行为模式不稳定,就不容易形成习惯。因此,我这里要强调,要想培养某种习惯,在开始前,要先设计好,这个习惯的模式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前后相连的环节。在开始训练时,就要每次都保持这个模式不变。比如,“到时间就练琴”这个习惯,对学琴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再重要不过了。那么我们的家长就应该规定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比如,下午4:00 开始练琴,或者是一个行为的激发情境,比如,放学到家后,放下书包,洗洗手。这个时间点、或激发情境,就是一个启动后续自动化行为的情境,它像开关一样,只要一触发,后续的练琴行为就要发生。如果每天都这样,孩子的习惯就会很快形成。从模式化的角度上讲,我不赞成有些家长的见缝插针的做法,一有时间,就要求孩子去练练琴。在这练两下,在那练两下。今天这个时候有时间,练一会儿,明天那个时候有时间,练一会儿,表面上似乎在抓紧时间,其实,模式很不稳定,不容易形成自觉练琴的习惯。孩子的自主性也正是这样,家长从孩子第一次上课起,就应该要求孩子自己去准备乐谱、笔记本等上课必需品。第一次时,家长可以教孩子把该带的东西,都放进包里,要求孩子自己检查一下带齐没有,以后就再也不要动手替孩子做了。孩子忘了怎么办,就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下次,提醒一下孩子把东西带齐,但是绝对不要替孩子找东西、装东西,几次以后,孩子就形成习惯了。但是,今天你帮孩子找谱子,明天,你要求孩子自己想着该带的东西,后天发现孩子忘了件东西,大后天你不放心,你又帮孩子装书包,虽然你嘴里唠叨着孩子应该自己记着自己该做的事,但是你还是在为孩子做事,大家想想,这样的教育,孩子能形成自己想着该带什么的习惯吗?没有一个稳定的模式,孩子就难以快速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习惯。
还有就是,孩子要形成上课时,自己注意听教师的要求、自己记住教师的要求、自己按照教师的要求练琴的习惯。为了形成这样的好习惯,家长在开始学琴前,就要设计好了,首先告诉孩子,这些事是你自己要注意的,家长是不会记这些事的,家长可以形成这样一个习惯:每次下课后问孩子,今天老师有什么要求呀?今天教师让你注意什么呀?让孩子自己说。最初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用心去记,大一点的孩子,就要要求孩子自己准备好笔,在谱子上做个记号,再大一点的孩子就可以要求孩子自己带着本子,记点标记。对特别低龄的孩子,家长也可以自己先记下来,然后以提醒和提问的方式,帮助孩子回忆。重要的,不是记得好坏,准确不准确,全面不全面,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事。许多家长会觉得孩子记不住,怕教师回课的时候说孩子,于是自己就越俎代庖,替孩子记孩子应该记住的事,回来提醒孩子。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孩子上课时不注意,凡事都要家长操心的习惯。其实家长要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对于器乐学习这样复杂的教育而言,孩子一两次,几次上课,因为忘了老师的要求,上课的时候令教师不满,与孩子不能形成自主学琴的习惯相比。自主学习的习惯要重要得多。事实来看,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在孩子学琴不久,就跟不上孩子的学琴进度,既看不出来,也听不出来孩子存在的问题,就是听教师说孩子有什么问题。更不能权衡,在孩子的诸多问题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该抓什么,该放什么,既然结果一定如此,家长还不如,一开始容忍孩子的失误与遗忘,坚持形成孩子自主学琴的习惯,把“凡事孩子自己想着”这个学琴模式稳定下来!只要你一开始就这样执行,然后,咬牙坚持几周,你会发现,孩子就形成了自己为自己学琴负责的习惯了。
上一篇: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70
下一篇:张大鹏一位家长导演的佩奇新春